[1] 张海军.现代有轨电车适应性关键指标研究[R].南京: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设计院,2015.
[2] 马永红.欧洲现代有轨电车发展启示[J].世界轨道交通,2012,104(7):36.
[3]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.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[M].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2007.
[4] 宋嘉雯.有轨电车运营模式与运输能力研究[J].都市快轨交通,2014,27(4):108.
[5] 李盛,杨晓光.现代有轨电车与道路交通的协调控制方法[J].城市轨道交通研究,2005(4):43.
[6] 赵伟,曹烨,白子建,等.一类快速公交车辆调度问题算法设计与实现[J].城市道桥与防洪,2007(6):108.
[7] 陈芳.城市公交调度模型研究[J].中南公路工程,2005,30(2):162.
[8] 朱金寿,朱琪,杨勇刚,等.公交车调度方案的研究[J].武汉理工大学学报(交通科学与工程版),2002,26(2):169.
[9] 杨海军,贺国光.基于快速需求响应的城市公交在线调度方法研究[J].武汉理工大学学报(交通科学与工程版),2009,33(3):430.
[10] 林震,杨浩.城市轨道交通发车间距优化模型探讨[J].土木工程学报,2003,36(1):1.
[11] 洪玲,陈菁菁,徐瑞华.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行车间隔优化问题研究[J].城市轨道交通研究,2006,9(3):35.
[12] 刘涛.城市轨道交通折返能力的估算及影响因素[J].铁道通信信号,2008,44(12):17.
[1]胡军红,张海军,吴迪,等.现代有轨电车适宜客流负荷强度研究[J].南京工业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6,38(06):107.[doi:10.3969/j.issn.1671-7627.2016.06.018]
HU Junhong,ZHANG Haijun,WU Di,et al.Study on the passenger flow intensity of modern tram[J].Journal of NANJING TECH UNIVERSITY(NATURAL SCIENCE EDITION),2016,38(03):107.[doi:10.3969/j.issn.1671-7627.2016.06.018]